首页 应用 游戏 资讯 攻略

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记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

时间:2021-09-08 关注公众号 来源:网络

  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  记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,志愿军老兵纪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上映了,影片中老兵们白发皑皑,抚摸着或许还在隐隐作疼的伤口,向我们述说起那段青春,看完之后感慨良多。

  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影评

  “敌人第一炮过来,我们都在河沟里面,一个女孩突然不见了,最后只找到了两个辫子,捞起来,辫子上都是碎肉,其他部分都炸没了,特别好看的一个女孩子,那是我们的白毛女啊,第一炮就没了。”

  这段话来自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,叫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,一部关于抗美援朝老兵的纪录片,里面都是80-100岁老兵的口述资料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述历史。

  这部片前天刚刚上映,豆瓣8.7,但现在已经在一些小城市没有排片了,我不认识片方,但是看完很想帮他们一下。

  我其实想了很久要怎么帮,因为这部片怎么去写影评都是弱的。

  从坐下去开场十分钟第一个老兵开始讲述,我就开始掉眼泪,断断续续哭到了最后,我是对主旋律很警惕的人,但这部片不同,它里面更多是对老兵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,而且我能在里面看到抢救历史的使命感——再不纪录下来,就没有人了。

  所以,我就节选一些这部片里听到的老兵口述吧,这应该比我写什么影评都更打动人,希望大家看完能去影院看看,人多了,排片也会上去,实在不行,能转发或者口耳相传也好的。

  1.有一个文工团的老兵,他是电影里第一个出来讲述的:

  “还有一个歌剧演员,我看到他坐在河沟里,我怎么拉都起不来,我往下一捞,找不到屁股了,一看右腿没了.....我们背着他往后撤,他趴在我们背上的时候还在唱歌。”

  “有一个小提琴手,炮弹一过来,炸得就剩下了一只手,手里还撰着小提琴弦。我后来给他写了首诗:等我老了,我就抓一把白头发丝,编在你的小提琴上,我们还演奏。”

  2.还有一个卫生员老兵说:

  “有一个士兵下巴炸没了,舌头没坏,还有牙,没有一个护士喂饭能喂下去,因为太惨了,惨不忍睹。”“飞机子弹来了我就趴在伤员上面,我知道挡不住,但我就是要安慰啊,就是要给他们安慰”

  3.“(埋战友)我用笔在树皮上写了他的名字,我还记得是我用的关勒铭的钢笔,写他名字,姓李李振唐,有什么用啊,我知道没有用啊,可这是我的良心,良心告诉我,要有名有姓。”

  4.有一个老兵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当一个手风琴演奏家,打仗的时候遇到飞机扫射,手被扫烂了,“我知道这一刻,我的人生可能就这样被改变了。”

  5.全片最让我意外的,是一个水坑的故事。

  战场没有水,只有炸弹坑里积累下来的雨水能用,美军没有,我们也没有。大家都要去水坑里打水,一开始,我们去取水,敌人就放冷枪,敌人去打水,我们也打回去,弄得大家都没水喝了。后来慢慢双方都不打了,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守则,双方都不打取水人。那时候正好春节,部队在阵地包了顿饺子,用的就是这个弹坑的水。讲这个故事的老兵有一句话让我特别触动:

  “我们就这样,吃了一顿饺子,用着同一坑水”

  这是战争短暂回归到人道主义的一刻,生命被暂时拨回了它本该在的位置。这也是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,才会明白的一种宝贵。

  6.整一部纪录片里,你能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“我不愿意想过去,一想我控制不了”所有老兵都不约而同地对着镜头表现出回忆的痛苦。

  有一个老人说着说着突然停了很久,不像是忘记了什么,而是好像陷入了回忆,失语了。但是他们又都呈现出了一种“即使痛苦,也要说”的勇气。有一个开口第一句就开始哭,导演说休息一下再开始吧,老兵又挥手说自己可以继续。最后有一个老兵奶奶我印象最深,她说,你们再晚来几天,我可能就没有了。说完之后是一段非常非常长的沉默。

  7.电影最后拍的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馆的一面墙,上面写满了志愿军老兵的名字,墙入画的那一刻军鼓响起,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,宛如面对一堵巨大的哭墙。

  8.电影结束我正要起身的时候,我发现最后滚动的字幕里,电影里接受采访的那些老兵,好几个已经带上了白框。

  >1.记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

  有幸很早就去看过这部片的样片,我以及与我一起去的同事都哭了。说实话,对于抗美援朝,我的了解非常有限,我对那场战争并不感兴趣,因为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,都与死亡有关。我感动的是这一群老兵,他们经历过那么大的事,很多依然很乐观,还在唱歌。谈起自己年轻时候的选择,依然斗志昂扬,让我一个整天想着躺平的年轻人很惭愧。如果当年他们躺平了,我们会怎样?看片子的时候时常会脑子里面想这个问题。

  有个老爷爷,想找他战友的遗体,他说电影上了以后,他希望更多人帮他找,一直到他过世,电影还没上映,朋友跟我说起的时候,我也想哭。那个战友救了他的命,自己牺牲了,当年的环境,只能就地掩埋。但中国人,我们讲究叶落归根,这个老兵希望能把他战友的遗体找回来,埋在中国的土地上。

  这些爷爷奶奶,他们在出镜的时候很多都戴了他们的军功章,这是他们的荣誉,也是祖国与人民给他们的感谢。

  相比《金刚川》这一类的剧情电影,这部电影更为真实动人,看到这些乐观向上的老年人,我们作为年轻人,受到的激励还是不少的。

  有孩子的家长,或者创业者、迷茫焦虑中的年轻人,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,了解那段历史,了解那段历史里的普通人,如何敢打敢拼,成为时代的英雄。

  2.记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

  9月2日,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。自2014年以来,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。9月3日,纪录片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正式公映,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,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,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、最动情的讲述,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。

  青春易老,浩气长存;军魂不死,初心不变!为什么战旗美如画,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。为什么大地春常在,英雄的生命开鲜花。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,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,从老人的沧桑里,见证了岁月的峥嵘,几十年后,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。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,他(她)们的青春芳华,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。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,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。时光流逝,精神永存,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。

  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

  提高警惕,保卫祖国!

  3.记录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观后感

  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,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。有幸参加了电影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的首映,数次泪流满面,感动之余,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:你死我活、出生入死、舍生忘死、生不如死、向死而生。

  “你死我活”,很残酷的词。在战场上,于敌,你死我活是胜利、是骄傲;于友,你死我活是遗憾,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。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,把军功章深深藏起,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,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,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。活着是罪过,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。

  “出生入死”,很宿命的词。从人的一生看,每个人脱胎于母体,被授予生命,开始生活于世间,最终衰老、死去、入土为安,“出生入死”概括了一生。对军人来说,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,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,离开战场可能就“马革裹尸”了。军人的“出生入死”是一曲慷慨悲歌,是一种天定宿命,更是一份职业荣耀。

  “舍生忘死”,很壮烈的词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,把生命都舍弃了,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,“舍生”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,因为他要么胜利、要么牺牲。人最恐怖的是死亡,把死亡都忘记了,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,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。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:一是不怕死,可以正确看待;二是慷慨赴死,敢于直接面对;三是忘死,已经抛之脑后了。

  “生不如死”,很纠结的词。中国人重视生命、重视现世,俗话说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。居然有“生不如死”的观点了,只有一种可能,就是活着太痛苦。如此痛苦,死了算了,死了是解脱。军人在战场上,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、极度疲劳,或者战俘营、敌人监牢,难免遭遇“生不如死”境地,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?必须顽强的活下去,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。

  “向死而生”,很坦然的词。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,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,那就面朝死亡、春暖花开,坦然面对一切。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、过好当下,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,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。正如老兵所言:上了战场不要怕,就没打算活着回来。

  综上,生不畏生、死不畏死,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。

阅读全文
扫码关注“ 多特资源库
更多更全的软件资源下载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可联系我们删除。(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)
玩家热搜

相关攻略

正在加载中
版权
版权说明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可联系我们删除。(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网站)

电话:13918309914

QQ:1967830372

邮箱:rjfawu@163.com

toast